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
St. 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Work Hours
Monday to Friday: 7AM - 7PM
Weekend: 10AM - 5PM
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
St. 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Work Hours
Monday to Friday: 7AM - 7PM
Weekend: 10AM - 5PM
撰文:曾文毅 2025-04-25
來源:健康遠見 https://health.gvm.com.tw/article/120768
壓力無形,往往會壓得人喘不過氣,抑鬱寡歡。然而如今,現代人的壓力無所不在,來自工作、人際、家庭,甚至是社會與政治,加上資訊爆炸與生活節奏加快,讓許多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可能面臨情緒失調與壓力超載的情況。
這些外在壓力逐漸內化,成為難以排解的心理負擔,讓人在夜裡輾轉難眠,無法入睡。失眠不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,它逐漸演變成一種現代文明病,愈來愈多的年輕人也正面對這樣的困擾。
面對失眠時,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辦法就是吃藥。台灣安眠藥的使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,而最常見的處方就是抗焦慮藥——苯二氮平類藥物(Benzodiazepine, BZD),如 Xanax 。這類藥物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幫助入睡,但長期使用卻可能帶來一連串的副作用:
▋只能暫時緩解,無法根治失眠。
▋長期服用容易產生依賴性,導致劑量不斷增加。
▋抑制大腦進入深層睡眠與快速動眼期(REM),阻礙廢物代謝以及記憶整理。
▋增加失智的風險。
因此,我並不建議大家一遇到睡眠問題就直接服藥,這不是長遠之計。
我自己在 60 歲左右時,也曾經歷過一段失眠的日子。那時常常晚上難以入睡,好不容易睡著卻又頻繁醒來,甚至在天還沒亮時就清醒,可以說是睡眠品質極度不好。儘管睡眠障礙帶來了極大的困擾,但我選擇不靠藥物,而是透過養成自然的習慣,慢慢回復正常睡眠。
以下是我自己實際嘗試過、也覺得有效的方法,與大家分享:
我每天花大約 30 分鐘的時間練習「專注呼吸」。在這段時間裡,我不去想任何事情的安排、不去檢討今天的所為,也不去擔心明天的計畫,只是單純地感受空氣進出鼻腔以及胸腔的狀態。這是一種「正念減壓(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, MBSR)」的方法。
剛開始練習的時候,腦袋難免會東想西想,但隨著每天持續練習,我發現自己愈來愈能感受到身體及內心的平靜。當在關燈躺下後,透過這個方法,能讓身體快速進入放鬆狀態,以致更容易入睡。
我發現白天有規律地運動,對改善睡眠品質非常有效。不管是有氧或是肌力運動,都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,也能消耗白天累積的壓力與能量。但要注意的是,運動時間最好安排在白天或傍晚,不建議在睡前進行激烈的運動,以免神經過於活化,反而更難入睡。
我也常在運動時加入呼吸練習,讓身心同步放鬆,一次完成兩項練習也更有效率。
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生活中的儀式感,不妨我們也來建立一套睡前儀式。透過這些固定的流程,能夠提醒身體該是時間準備放鬆休息了。
我通常會在睡前 2 到 3 個小時就開始準備,讓身體有充分的時間適應以及放鬆:
▋不再進食,避免腸胃過動運作。
▋避免攝取含咖啡因或高糖的飲品,也不喝酒精飲料。
▋不看過於刺激的影集或電影,也不再使用手機。
▋簡單做一些伸展運動,配合呼吸訓練,幫助肌肉放鬆。
這些看似簡單的小習慣,實際上能有效幫助大腦及身體更快進入休息模式,提升睡眠的品質。
現代科技雖然是造成失眠的一個因素,但同時也可以成為助眠的好幫手。
例如:使用睡眠APP來追蹤睡眠週期,觀察自己哪天睡得好、哪天不好,找出規律與盲點。
聆聽引導式冥想或輕柔音樂,幫助大腦腦波放慢,進入放鬆狀態。
使用調暗的閱讀燈或香氛,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。
這些習慣一開始可能需要刻意安排,但做久了,就會像是一種身體與心理的自動調節機制。只要一做這些事,大腦就會知道:「是時候該進入休息模式了。」
失眠是一種訊號,提醒我們有些壓力尚未被釋放、有些疲憊還沒被照顧。我相信,每個人都可以克服失眠,關鍵是要願意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,重新與自己的身體、大腦與情緒建立和諧的關係。
不要急著求快、不要依賴藥物,而是透過呼吸、運動、儀式感與科技輔導等等的自然方法,重新找回對睡眠的控制權。睡得好,不只是解決失眠,更是守護大腦健康、預防失智的第一步。
參考資料:
1.Ong, J. C., & Moore, C. (2020). What do we really know about mindfulness and sleep health?.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, 34, 18–22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opsyc.2019.08.020
2.Ong, J. C., & Kalmbach, D. A. (2023). Mindfulness as an Adjunct or Alternative to CBT-I. Sleep medicine clinics, 18(1), 59–71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smc.2022.09.002
(本文作者為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、中華愛腦協會理事長,同時也是臺大醫學院兼任教授,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——曾文毅)